今年以来,种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在多个重要场合受到关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打好种业翻身仗”。两会期间,“农业芯片”——种子的问题,也在今年两会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种业“卡脖子”难题究竟“卡”在哪儿?对于我国种业从业者来说,这场翻身仗究竟要怎么打?
3月12日,人民日报人民三农客户端发布报道《视角丨种业专家吕楠:种业发展短板问题突出大豆、玉米、蔬菜等种子“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
文章专门针对中国种业发展的路径问题、种业企业如何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等问题,分享了中农集团种业控股有限公司特聘高级顾问吕楠的观点,以及中农种业近年来为促进我国种业发展、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做出的努力。
文章提到:
中国供销集团旗下中农集团种业在水稻、玉米、小麦等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的种子业务上发力。
水稻育种方面,在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海南三亚等地建成稳定的科研基地,在江西井冈山、江西奉新、湖南桃源、安徽合肥、四川成都建成5个新组合品种测试及抗性测试点,在江西南昌建有高标准的实验室。
玉米育种方面,在山东聊城成立了聊城市千禾农业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同时,拥有200亩试验用地的科研试验站、建有高标准质检实验室、自建海南南繁站;在内蒙古通辽,也建有高标准的科研试验站、质检试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