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55 恢复“三性” 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启动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6月7日点击: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后,农业大面积增产,随着农村市场的深刻变化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迫切需要供销合作社办成为自己服务的组织。1980年,虽然中央已明确基层社不下放人民公社,但供销合作社全民所有制的“官办”商业性质仍未根本改变,越来越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从性质上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恢复“三性”的提出

为了进一步集思广益推动改革,1980年10月23日至11月9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省、市、自治区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对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虽然形成四种不同意见,但会后各省对供销合作社改集体所有制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0月13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在为中共中央起草部署1982年农村工作的文件而准备的资料中,明确提出了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基本点,即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它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联合的枢纽,发挥它在组织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更大活力。这是“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第一次完整提出。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一号文件),肯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恢复“三性”的试点

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十分重视。到8月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确定在23个县进行试点。试点中主要做了四项工作:

01

 在清股分红的基础上,扩大吸收农民和生产队入股。

02

实行民主办社,建立和健全民主管理的组织制度。

03

开展农商联营,密切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联系。

04

吸收基层社入股,组建县联社,实行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合。

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恢复“三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但对县以上供销合作社怎样改革,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县以上供销合作社要保留,在原有基础上改为基层社的联合社;另一种则认为县以上供销合作社都与国营商业合并。

当时有些地方进行了县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试点,如四川大竹县供销合作社从1980年3月开始试行“农商联营”,1981年进行清股扩股,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了县联合社,1982年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改革做法1982年9月被新华社刊发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看了后高度重视,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农村商业工作改革的进程。9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四川省大竹县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调查报告》,并配发社论《改革农村商业的尝试》,肯定了大竹县供销合作社扭转官商作风,与农民结成经济联盟,消除流通领域里的农商矛盾的经验。此后,县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意见逐步得到统一,各地涌现出一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先进单位,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恢复“三性”的推广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十二大是一次推动全面改革的大会。胡耀邦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胡耀邦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商业工作和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农村,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1982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商业部召开全国商业工作会议(见备注),要求贯彻落实中共十二大精神,加快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

备注: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

1981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国务院决定进行机构改革,将商业部、粮食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1982年3月15日,新组建的商业部正式开始办公。

这次合并,是在国务院精简机构的形势下实现的,与过去的两次合并不同,各地总结了过去两合两分的经验教训,绝大部分省及省以下的供销合作社没有同国有商业合并,保留了独立的组织系统,这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保留了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的财务管理等制度。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一号文件),指出“基层供销合作社应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并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2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商业部《关于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试行规定》对恢复合作商业性质的步骤作出具体规定,指出“要制定供销合作社章程,恢复理事会和监事会,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领导机构和领导人员。在组织功能上,县供销合作社改成县联社,作为基层社的经济联合体,是合作商业。”

1983年3月,全国农村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后,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工作由点到面地迅速开展起来,并逐步向纵深发展。到1983年底,全国3.5万个基层社已有3.2万个进行了清股、扩股,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了领导机构和领导工作人员;2100多个县级社,已有1600多个建立了县联社。

恢复“三性”的改革举措使供销合作社密切了同农民的经济联系,领导班子的素质有了改善,扶持农村商品生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经营思想、经营作风有所改进,服务领域有所扩大,企业经营效益逐步提高,初步适应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

参考资料:《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四辑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