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58 抓好“六个发展”,构建城乡综合服务体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6月12日点击:16

历史背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85年,党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副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这就基本上改变了实行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

但是,由于前几年农业生产超常增长,农村市场发育不全的弊端日益暴露,粮棉流通不畅、价格回落,农民及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商品流通量越来越大,组织、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体系成为新问题。

 

提出“六个发展”

1985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研究了供销合作社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深入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坚持全民改集体,巩固完善“三性”“五突破”的基础上,把改革重点进一步转移到为农村商品生产服务的轨道上来。主要是抓好“六个发展”:

1.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树立为商品生产服务的观点,帮助农民开拓生产致富的门路。把原来的“大而全”的经营机构,改组为“小而专”的经营服务机构,使它承担起从开拓生产门路、技术指导、产品加工到销售的任务,搞好系列化服务。

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在搞好农商联合、县社和基层社联合的基础上,广泛发展跨县、跨省、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4.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广泛推行产销合同制,使农民的生产同市场需要更好衔接起来。

5.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搞好供销合作社网点的合理布局。

6.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采取各种形式,帮助农村培养技术、管理人才。

传授农民科学种田经验

上海为农村培训理发技师  图片来源:新华社

田纪云副总理在这次会上讲了话。他充分肯定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成绩,并指出:“新的形势给供销合作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农民对供销合作社寄予厚望”。“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一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二是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只要你们按照'六个发展’认真去做,做出成效,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就不会削弱,在农村和城乡物资交流中的担子也不会减轻,而会进一步加强。……现在农村还没有哪一种经济组织的力量能同供销合作社相比。”

基层实践

在实施“六个发展”方面各地都有不少亮点,其中山东省胶东地区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经验被总社列为改革典型大力推广。

1.他们把“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振兴”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地帮助农民确定产品方向,建立商品基地,开展系列化服务,推广新的科学技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商品生产向供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如胶南县供销合作社发展专职、兼职信息员,并固定276个重点调查户,上下形成网络,指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说:“多亏供销社指导有方。”

2.扩大与农民的经济合作,发展同农民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联合的范围,从流通领域的购销联合,扩大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饮食服务等领域的联合;联合的对象,从单家独户发展到村、镇的联合;联合的规模,从几十人的小企业发展到几百上千人的大企业;联合的形式,有专业合作社、专业生产协会等。

3.开辟业务经营的新途径,强化服务功能。凡是农民群众需要,供销合作社能够办,又有条件办的事情,都积极去办。如成立建筑队、卫生所、托儿所、文化服务站等。

4.创造基层社民主管理的新形式,转变县联社职能。把基层社的理事会改成集决策、检查、监督于一体的权力机构,有的仍称理事会,有的叫社务管理委员会。县联社由行政领导的职能转变为指导经营型的职能,是一个经济实体,在业务经营上起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县联社是基层社的联合体,所属各公司是联合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经济实体的经营单位。公司由单纯经营型改为经营服务型,按专业划细的原则,进行改组或新建。

5.把强化服务设施和手段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投资的重点包括冷库、冷风库、加工厂房、运输车辆、捕捞船队、营业设施等。


事实证明,“六个发展”的改革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比如发展为商品生产的系列化服务,其核心是依据农业发展和时代的新变化,由单纯的购销业务发展为供销、储运、加工、信息、技术等综合性服务门类;由只靠自身力量的单一服务发展到同相关部门协同的综合性服务;由过去对农业生产某一环节的服务,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骨干产品、拳头产品的龙头,以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为依托,引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六个发展”收效明显,受到各地的普遍重视,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综合效能进一步提升,与农民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①

①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简史》《供销合作社史话》《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