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65 粮票取消,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6月23日点击:36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国内外非常关注。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全国上下积极性高涨,经济快速发展。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上世纪90年代,四川省德阳市供销合作社的商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当时的实践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修修补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据此,国务院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

改革带来了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物质的丰富。1992年之后,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经营。不仅是粮食,交由市场定价的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的生活资料。1993年,我国取消粮票,实行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终结。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 小贴士 ★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统购统销制度,是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这种办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统购统销制度的长期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使工农产业价值交换和流转关系失衡,农业剩余产品向工业转移,削弱了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这种限制农村集贸市场的制度安排,排斥了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致使农村经济形成结构单一的产品经济的封闭体系。

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代之而行的是农产品合同订购制。但由于1985年夏收时粮食歉收,致使粮价上涨,大城市和缺粮区出现了抢购粮食现象,从而导致新的合同订购制度被迫放弃。到秋粮上市后,国家不得不采取双轨制,作为过渡体制。

为尽快解决双轨制并行的过渡问题,政府在保障农民部分利益的同时,着力对粮食涨价后的城市居民给予适当补贴。在此基础上,各地开始压缩平价粮销售,逐步将城市粮价放开。到1993年6月,全国有90%的县市已放开粮价。一个较为完善的由两个全国性、12个区域性和数百个地方性以及数万个遍布全国城乡的粮食零售点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已经在初步形成。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传统的粮食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城镇实施40年之久的粮棉油及副食品票证供应制度也随之取消。

放开粮价、放开经营,是粮食和农产品购销和价格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农产品市场购销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形成。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这场复杂而艰巨的改革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追求国强民富的信心及冷静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集中展现。①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难点所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等试点,在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

上述改革和调整,从实际步骤上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全国呈现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景象。

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高速度,加上原有的宏观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调控机制未健全,导致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猛、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金融秩序混乱、物价上涨等新问题。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决定采取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等。

这次宏观调控,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把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经过3年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组织面对竞争开放、快速变化的市场,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极不适应,暴露出很多问题。1990 年,供销合作社开始出现大范围的亏损。不少基层社由于长期以来保本微利经营,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扩大经营规模、改造经营设施,有的还承担了政策性亏损,包袱沉重,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社出现了无人营理、经营亏损、萎靡不振的局面。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有些地方供销合作社还先后出现了“股份热”“承包风”“股金潮”等,并引发“股金风波”,社员数和股金数急剧减少,对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及日常经营活动带来极大伤害。在很多人眼里,供销合作社“摇摇欲坠”。

供销合作社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请继续关注下期内容。

①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简史》《供销合作社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