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71 “四项改造”的提出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7月4日点击:39

★  党史背景  ★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把“小康”这个词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之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世纪初,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前两步目标。如何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并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面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在世纪之交刚刚完成扭亏脱困阶段性目标的供销合作社还需要加快事业发展的步伐。

2000年9月5日—8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全系统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基层社实现初步改造,社有企业改革基本到位,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较大进展,联合社职能转变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模式、新框架。为此,必须坚持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001年2月20日至22日召开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二次理事会议暨扭亏增盈工作总结表彰会议指出,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机,开始走出谷底,已经和正在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为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1月2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四项改造”。

★  “四项改造”  ★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

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

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

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

在改造基层社方面,通过联合农民兴办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努力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许多基层社还创办了综合服务社,扩展了服务领域,密切了与农民的关系;通过调整基层社建制,做强做大了一批中心社,对基层社门店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放开搞活办法。

在改造社有企业方面,按照抓大活小的发展思路,对社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对棉花、农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骨干盈利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他企业采取租赁、出售、兼并、承包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在改造经营网络方面,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资产置换、招商引资、网点改造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超市、便利店、专营店等新型业态,改造传统经营网点;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传统网络为基础,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整合农村经营网点,构建以基层社经营门店、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的流通网络。

在改造联合社方面,各级联合社切实推行社企职能分开,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社企关系进一步理顺,还实行开放办社,吸收自愿加入供销合作社的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入社,联合社为成员社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福建省武夷山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黄墩供销综合服务站的服务“三农”窗口。

“四项改造”的提出,进一步统一了全系统对供销合作社改革目标、方向、宗旨及措施的认识,统一了对供销合作社改革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增强了各级供销合作社的活力,成为扭亏增盈、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的巨大动力。

实践证明,“四项改造”切中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要害,供销合作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一是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二是现代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四是社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五是联合社职能切实转换;六是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七是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截至2004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汇总盈利50.5亿元,实现所有者权益727亿元,商品销售总额4642亿元,后两项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194亿元和124亿元,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供销合作社史话》《中国共产党大事记: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