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集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二 |红色供销百天读74 启动“新网工程” 建设四大网络

编辑: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年7月7日点击:35

“新网工程”的提出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成为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事实上,从2002年起,供销合作社系统就把包括“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在内的“四项改造”方针,作为改革发展的主线,并取得较好成绩。顺应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决策,把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提升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层面,并多次向国务院领导汇报有关情况。

2006年,国务院以“国阅52号”文件的形式予以正式确认,同意供销合作社启动“新网工程”。

成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新网工程”主要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供销合作社现有经营网络资源和传统经营业务为手段,致力于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重点是构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

★  小贴士  ★

国务院文件指出: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事,是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事,也是供销合作社系统适应现代流通的要求、强化自身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其生存之需,发展之要。同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系统做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发改委、财政、金融、商务等部门要积极主动提供服务,给予必要支持。

 “新网工程”一经提出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对供销合作社开展“新网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2007年,党中央再次把“新网工程”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

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了《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给予“新网工程”建设资金支持。各级党委、政府把“新网工程”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协同推进。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专门文件,明确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工商、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由此,“新网工程”成为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系统的中心任务,也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便利农民消费的战略举措,还成为各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实践证明,“新网工程”抓住了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牛鼻子”,推动了供销合作事业全面进步,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信赖,使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和经营业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营服务领域越来越宽

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贵州雷山县依托“新网工程”建设的农家店和直营店,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008年5月26日至27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网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了“新网工程”建设规律,全面梳理了“新网工程”建设思路,进一步动员和部署了“新网工程”建设。

随后,在“新网工程”带动下,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领域越来越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系统基本构建起辐射城乡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农资经营服务网络:由单纯的一买一卖向综合服务转变,始终承担着全社会70%左右的化肥供应量,较好地发挥了市场主渠道作用。

农副产品购销市场:强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和升级改造工作,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直采直供”等产销新模式,形成了B2B、B2C、C2C等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日用消费品网络:积极发展购物广场等新型业态,经营网络向农村深入推进,大大提高了农村流通网络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培育了新合作等知名连锁品牌。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扩大回收网络的覆盖面。全系统共有回收网点16万多个,年回收额达2085亿元,占社会回收总额的50%。分拣中心(市场)和回收利用基地(园区)快速发展,全系统有年处理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分拣中心(市场)530个。培育出了中再生公司、安徽双赢集团等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

“新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了供销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便民消费、净化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中华合作时报》、新华网、《中国合作经济》)